什么已经成为世界公害_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并购市场大玩家 海外买资产买成全球第二

2018-07-04 点击: 企业
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并购市场大玩家 海外买资产买成全球第二。上周,商务部、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管局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,2015年,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579起,涉及62个国家和地区,实际交易金额544.4亿美元。与之同步,中国对外投资创下1456.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,占到全球流量份额的9.9%,位居世界第二。

  在谈论中国经济的时候,分析师开始热衷于使用中国资本这个新标签。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。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企业获得丰厚的资本积累,它们有着越来越强烈的全球资产配置冲动。而在经济新常态下,利用全球资源嫁接中国动力,也被一部分企业看做实现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——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秀的品牌、网络、技术和服务,更贴近地服务于正在扩大的中国中产人群。这些企业确信将因此掌握中国经济的未来。

  它们选择正确。毋庸置疑,在此过程中将产生一批世界级的中国企业。这些企业或许并非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巨无霸央企。2015年,非国有企业的境外并购无论数量还是金额都超过了国有企业,这些并购发生于制造业、信息技术、金融乃至文化体育和娱乐产业,“中国智造”和“中国服务”因此具有了全球视野下的想象空间。这一趋势还将延续。2015年,中国已经首次实现资本项下净输出。

  不过并购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,否则它也不会被称为 “胜者的恶咒”——每一次并购都会增加资产,进而加大经营压力,然后是更多的并购,如此往复,以至于死亡。国际经验表明,70%的并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,跨国并购成功的概率更低。中国曾在2008年迎来第一次境外并购高潮,但是有很多盲目抄底的企业并未如愿获得便宜的资源和矿产,反而深陷其中,甚至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。此后几年间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热情一度回落,并购交易金额徘徊不前,直到2012年才再次进入加速轨道。

 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,中国企业重新燃起的并购热情中的确多了一些审慎,不过胜率却可能不会因此增加更多。大体而言,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是资源导向的,除了矿产或油气资源,标的还可能是无形资产、品牌或研发能力、技术和专利等。正因如此,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丁远说,中国没几个企业敢斗胆去玩GE模式——“强控,派人去”,也就是“MYWAY”的方式——你买来的品牌和研发能力等都是“易碎品”。他的潜台词是,如果还没有具备一流的管理水平,中国企业要怎样实现与被并购企业的双赢?

  高杠杆的使用可以放大企业的并购能力,中国企业越来越热衷于这种资本游戏。这当然无可指责。问题是对大部分并购来说,更重要的不是收购能力而是持续投入资金的能力,现金流断裂置企业于死地的情形并非个案。很多中国企业在境外并购市场还是“菜鸟”,中国资本市场也远没有那么成熟,这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——也可能是更多的风险点。

  按照此前商务部官员的说法,部分企业境外并购存在盲目性,有的缺乏对并购项目的充分论证,还有一些跟风炫耀的非理性因素驱动——这种表述相当克制,但立场依然清晰。可以说,在这种动力和心态驱使下的境外并购,失败是大概率事件,如果成功纯属偶然。这种批评很容易让我们想到泡沫破灭前的那些日本企业,它们也曾出手阔绰,一度有买下美国的傲娇。今天呢,那些“豪客”与“地主”何在?

  即使考虑到这么多风险,我们还是应该承认,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,境外并购是迟早要迈出的一步,事实上它们面对的机会与风险一样多。我们期望境外并购数量和金额的持续攀升也伴随着更高的胜率,总有一些中国企业会打破“胜者的恶咒”,只要你相信,在中国的确正在产生一个不断壮大的群落,他们是企业的企业家。

上一篇:【囿于是什么意思】囿于流动性限制 新三板混合做市仍是望梅止渴 下一篇:[新三板转板成功的企业]新三板转板IPO增速放缓